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,農村洗滌用水的使用量和排放量正在不斷增加,傳統的地面潑灑方式早已不能滿足新增的排放需求。隨需求自發產生的排放方式主要有兩種,一種是地下排放,通過建設滲坑等排水設施,將全部或部分洗滌廢水直接排入地下土壤環境;另一種是通過地面排放,通過戶內簡易管道、溝渠將洗滌廢水收集后,排放至戶外的道路邊溝或是農田。這兩種排放方式建設成本不高,且幾乎不需要運行維護,在農村地區得到了廣泛使用。但由于僅考慮了排水功能,對洗滌廢水中污染物的種類和濃度以及污染物的最終去向,會對地表和地下水土環境造成環境污染,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潛在環境與健康風險。
生活污水的收集和預處理,建議保留化糞池或村民門口附近的坑塘。化糞池不僅可以起到收集污水的作用,同時還可以通過微生物的自然新陳代謝作用除去部分有機污染物。
化糞池工藝流程為分離池-腐化池-酸化池-氧化池-排放。這種工藝無需動力、能耗較低、占地面積小且出水水質好。但是化糞池工藝存在清掏困難,會導致管道堵塞以及產生惡臭氣體等缺點。